中国绿色时报12月9日报道青海省始终把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建设作为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实施退耕还林10年中,全省以保护、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和培育后续产业,在增强林业发展后劲的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成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从2008年开始,全省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大力发展沙棘、枸杞基地建设,发展薄皮核桃、早熟梨、花椒等特色经济。
目前已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建立高标准沙棘基地14.5万亩、枸杞基地10万亩,核桃、花椒经济林1万余亩。如今东部沙棘、西部枸杞以成为青海省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确定新的发展规划、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过程中,青海省号召社会公众和企业参与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后续产业的发展。2005年,康普德公司和清华博众公司在各地组织采收沙棘果和种子,每亩沙棘林可合理采沙棘枝100公斤,生产沙棘果汁30~40公斤,采摘群众每人每天可获60元~120元左右的收入。康普德公司年收购沙棘果汁5000吨,产值超1.5亿元;清华博众公司年生产沙棘果汁1000吨,产值近3000万元,采摘群众获得劳务收入1000多万元。海东地区成林沙棘面积达60多万亩,年产薪材量达3500万公斤,可采果面积30多万亩,年受益农户近12.7万户,受益人口达55万人,沙棘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营造和利用沙棘林已成为农村牧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还必须突出重点、科学规划。从青海省区域分布看,柴达木地区发展枸杞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生产的枸杞粒大、肉厚、糖分足,以其高品质获得名优产品称号,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枸杞产业发展迅猛,区域内枸杞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开始向规模化、基地化方向发展。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柴达木地区枸杞种植面积已达到10万亩以上,年产枸杞干果达到500万公斤,枸杞产值将突破亿元,枸杞种植已成为柴达木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的优势。德令哈市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经济林产业示范县”,诺木洪农场生产的枸杞在2007年举办的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上荣获银奖。
经过10年的探索发展,青海省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米兰app体育下载-www.gl-shoes.com